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就此,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企业与创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铭慎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

  贝壳财经记者:多部门相继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如何理解一系列部署?

  张铭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于今年7月14日发布以来,中央各部门、各地方陆续出台了更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大体上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发展改革部门出台的28条若干举措,也就是1504号文,综合性比较强,是对中央文件的再细化再部署再落实,它的特点是有部门分工、有具体领域、有明确数字,突出了近期可干要干的主攻方向。

  第二类是各部门结合职责分工的一些专门领域政策,比如,发展改革、市场监管、司法审判、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均出台了具体措施,有些措施是上个月刚刚出台。

  第三类是各地创造性落实中央要求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例如,浙江列明“三个不低于70%”“招投标‘七不准’”要求,出台“两个健康”地方标准。四川提前部署,选取四个典型县推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广东广州、福建泉州、山东滨州等地着手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应急援助机制、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民营企业预防腐败机制。

  总体来看,从中央部门到地方,尽管职有所别、禀赋不一,但都各显其能、诚意满满。

  贝壳财经记者:这些举措效果如何,当前民营经济的信心是否有效恢复?

  张铭慎:从短期来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社会共识正在增多、务实举措加速落地。近期调研发现,经营主体已经接收到了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大家对中央的政策高度拥护,对出台的细则充分认可。不少企业表示,这些政策的针对性很强,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很有帮助。

  从过程性指标看,许多政策效果已经可见可感。例如,国家发改委健全了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发布了第六批违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前几批绝大部分问题地方已经立行立改,在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中明确了鼓励民营企业的项目清单。有关部门还开展了针对招投标、拖欠账的专项整治。

  从结果性指标看,部分反映民营经济信心的指标出现了改善。最为突出的是民间投资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民间投资的结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保持较高增速。1—10月,民间投资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0.1个百分点,制造业、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速比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分别高出2.9和8.3个百分点。1—11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3.3%,比1—10月提升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此外,民营企业新设数量、利润等指标也有一定改善。当然,指标改善还不足以说明政策的长期效果,毕竟还有许多政策正在见效的路上。我们不仅希望民营经济的信心短期内有显著改善,更致力于帮助民营经济树立长久信心。

  贝壳财经记者:下一步如何帮助民营经济树立长久信心?

  张铭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已经就事关民营经济的重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亮明了立场,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接下来,关键是要切实按照中央精神,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既定部署。

  首先是锚定痛点、高度聚焦。已有政策已经对优化招投标流程、治理拖欠账款、加强要素保障、促进公平执法、强化产权保护等关键性、标志性、全局性问题进行了周密安排。对这些企业最关心、解决最迫切、影响最广泛的痛点将重拳出击、铁腕治理。

  其次是持之以恒、形成闭环。一方面,将行之有效的举措固化为制度和政策。另一方面,完善政策出台后的执行、评估、调整后再执行闭环。今年的国务院大督查已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执行情况列入督查的首要事项,目前有关情况正在汇总反馈,必定会对政策进一步扎实落地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最后是砸牢砸实、长效解决。目前,已经针对常态化政企沟通、涉企政策调整设置过渡期、开展重点民营企业监测建立了长效机制,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政策还将开展专项评估审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对非经济政策也要纳入一致性评估,这将有助于民营企业形成良好预期。

  总体来看,出台这些政策要下很大的决心,落实这些政策更要在节奏、力度和时效上把控好微妙的平衡。只要我们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既定部署,就一定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树立长久信心。